土地私有化对中国农民有利还是有害?
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5-12-8 17:43:00
  • 浏览17232
  30多年前的“包产到户”让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,十几亿国人因此填饱了肚子,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。但30多年后的今天,农村的土地产权还是没有明晰化,土地集体所有“包产到户”的模式已经成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。

  让土地不再成为束缚农民的枷锁

  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,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改为农民的个人所有制,实现农民的“耕者有其田”,这是很多人期待多年的改革,但到今天依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。为什么这么难?当然是有很多人反对,反对的理由不外乎两点:一是避免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的土地兼并,避免产生大量的流民,维护社会的稳定;二是土地可以给农民和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,让他们的生活不至于破产。

  这两点考虑有没有道理?如果我国一直是农业国家,永远是前现代社会,这种考虑是很正确的。但现在的我国已经是工业化国家,正在积极进行现代化社会建设,这种思维就是十分的落后,不合时宜了。

  我国的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农民脱离农业进入城市,成为产业工人,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。改革开放30多年,将2亿多农民变成农民工,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世界上所有的发达社会都是这么走过来的,任何人都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。我国也是这样。但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,我国的农民变成了农民工,而不是真正的工人,这是为什么?

  这要从我国独特的制度说起。在其他国家,土地的产权是清晰的,可以自由买卖;同时人民也有迁徙的自由,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。但在我国,土地产权不清晰,农民无法将自己的土地出售转让;还有国人没有迁徙自由,城乡二元结构将农民束缚在农村,进入城市工作也无法享有市民的待遇。所以在其他国家,农民可以顺利的转化为市民,享有市民待遇;但在我国,农民只能变成农民工。

  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,并且农民工有土地托底,政府可以以此为借口不考虑农民工的福利待遇,将他们挡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——反正农民有地种,饿不死。30年来,政府就是这么做的,这极大的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。农民希望的是脱离农村,成为真正的工人、市民,与城里人享有同样的社会保障。所以用土地来作为农民工保障的做法是十分落后的思维,它只会阻碍社会的进步。还好,近些年政府在构建覆盖所有人口的社会保障网,农民工离开土地也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,有可能在未来成为现实。

  再有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,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是历史的必然。在这种情况下,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必然要退出历史的舞台,像美国一样发展大规模的农场经济必然成为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。既然如此,农村土地的兼并就是顺应发展潮流的自然选择,何乐而不为呢?

  所以说,在现阶段实现农村土地的私有化改革是正当其时,对农民真正的融入城市,变成市民是十分有利的。农村土地私有化改革后,农民工可以将自己的生活重心转到城市,不用再在农村进行浪费性的投入,好好的想着成为城里人。在城市的生活稳定后,他们可以将自己在农村的土地、房屋出售或出租,来补贴他们在城里的生活,尽快在城市扎根。这既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,也有利于城市化的稳步推进。

  当然单靠土地私有化不能保障农民变成市民后的生活,它还需要户籍制度的改革,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配合。好在,十三五规划已经在社会改革方面具体谋划,在不久的将来,农村土地私有化,数亿农民工变成市民或许可以梦想成真。
通知公告
会员管理
  • 电子拍卖平台
  • 产权交易社